根據靈性原理而做靈修

前言

根據靈性原則而做靈修導致了更迅速的靈性成長,而靈性成長就是一位神之求知者的目標。一個這樣的靈修道路之一就是靈性大師恩賜之道(Gurukrupāyoga)

靈性大師恩賜之道是當今時代中(被稱為沖突時代 (Kaliyug))所建議的靈修。這是因為它所教導的靈修是根據靈性的6項基本原則

根據靈性大師恩賜之道而做靈修等於根據靈性原理而做靈修。原因如下。

1. 靈性大師恩賜之道不是宗派性靈修(所有求知者都做一種類型的靈修),而是基於靈性的一個原則 – 通往神的道路跟人數一樣多

一個‘教派’是一群覺得自己通往神的道路是最好又唯一的道路的人。然而,正如一種藥物無法治愈患有不同疾病的人,同樣的,適合不同的人的靈修也不同。在一個教派中,同樣的靈修都被建議給每個信徒。因此,宗派性的靈修違背了靈性的一個基本原則,也就是‘通往神的道路跟人數一樣多’。一個教派裡的一個信徒才知曉和認知一種道路。他活在錯誤的印象中,覺得自己的道路是至高無上的和唯一達到神的方法。靈修的的主要目標是消滅自我,但在跟隨宗派性靈修之信徒的情況下,情況卻恰恰相反。

2. 把所有的日常活動都當作靈修

這意味著日常生活的靈性化。所做的每件事以及背後的想法都是以靈修的態度而做到。因此,我們在每件事中都可以觀察到神。每一項活動都變成了以神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原來關註點是自己而它就被轉移到神。

我們對進行每項活動的態度都是基於自己之前進行類似活動的習慣和之前的經驗。所以呢,我們就會以某種方式執行這些活動,而且對結果會以某種方式做出反應。

例如,在綠色市場購買鮮花時,我們通常是根據自己喜歡的顏色和品種來購買鮮花。一種讓這個事情變得以神為中心的努力就是:我們可以在心中祈禱和問神,祂今天想要我們買哪種花。

或者說,假設我們剛剛把廚房地板拖完,而一位家人突然想喝一杯牛奶。我們可以不要生氣(就是我們非常努力而現在有人要搞壞我們努力的成果的這種想法),而我們可以嘗試感知到神就在他們的位置、和藹可親地給他們喝一杯牛奶而擦掉新的腳印。

3. 靈性大師恩賜之道會教導我們,在做每件事的時候,我們都應該把它作為我們的責任

當每一項活動都作為了我們的責任時,我們不會期望任何成果。因為沒有 ‘我是做者’ 的心態,所以我們對事件的結果也沒有期望。

我是做者’指的是把每件事或想法歸功於自己。當‘我是做者’的心態存在的時候,這裡也存在自我。一位真正的求知者會放棄所有‘我是做者’的心態,並懷著‘所有事情都是神做到的’的態度。

我們應該在做每件事的時候,都試著為了培養出對神的信念而做。

比如說,如果不速之客來到家裡,在真誠地給他們可提供的東西之後,我們可以嘗試把結果交給神。這會防止我們對事件的結果產生焦慮,並建立一種信念,就是神會帶來對我們最好的成果。

或者說,假設我們的一位朋友陷入經濟困境而向我們尋求建議。如果他在執行我們的建議後就擺脫了這些麻煩,我們可以將這件好事歸功於神,而不是自己。

如果一個情況沒按照我們的意願而發生,例如我們到處找丟失的耳環,但無法找到它。此時,我們可以學習把我們努力的結果交給神。我們可以記住,只有我們的付出掌握在手中,而最後的結果則不是。

我們想要情況按照我們的期望(自我的一種呈現)而發生的一些例子包括:在做一個有關靈性的講座後,沒有成功讓求知者們有興趣參加共修(伴隨絕對真理),或是我們的家人沒有開始做靈修、等。

4. 每個行為都是以領悟到神為目標

當我們做每件事都是為了領悟到神的時候,‘我是做者’的態度是被獻出的,而“神是執行者,唯有祂是通過我們來做一切事情”之原則被銘刻在求知者的潛意識中。

很多對侍奉心懷熱忱的求知者會體驗到的是,一個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會比預期發生地更加完美和在更短的時間內。例如,兩位求知者通常會需要15分鐘來布置大廳以進行共修。有一次,由於較前的活動晚一點結束,求知者們只有7到8 分鐘的時間,但在祈禱和對神的屈服下,安排都準時完成了。這種靈性經歷會幫助每一位參與者意識到,即使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對無所不能的神來說這是可能的。一旦這種認識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中,‘我是做者’的態度可以被放下和被交給神。

5. 總結 – 按照靈性原理來做靈修才富有成效

靈性大師恩賜之道會教導我們如何按照靈性原理而進行靈修。通過試著遵守以上的原則,我們能學習如何將每一個行為作為自己的靈修。因此,我們做的每件事都可以用於實現靈性成長之目標。